日漢翻譯技法分享(二)怎樣才算好的翻譯?(上)從「信、達、雅」談起 |小說熊






快速連結

日漢翻譯技法分享 目錄

譯文跟原文表達手法一致才是好的翻譯?

剛剛接觸翻譯時,我曾經有過這樣的迷思。

「一篇好的譯文不僅需要忠實呈現原文想要表達的內容,還要在表達手法上跟原文一致。假若偏離原文的表達手法,就等同個人創作,不算翻譯。」

這話聽起來好像蠻合理的。但當真的身體力行時,卻會發現因為日漢兩語表達手法上的差異,所以導致不如預期般容易的情況。

讓我們看看以下一個簡單例子。

  • 原文︰私の趣味は映画を見ることです。
  • 譯文︰我的興趣是看電影的這回事。

在這例子中,譯文和原文的意義一致,而且在表達手法上也非常相似。根據這兩點,理應是個不錯的翻譯,但為何我們單憑直覺,就已經可以斷定這不是一個好的翻譯?

答案其實蠻簡單的,「太累贅了,中文不是這樣說的」。

一般而言,較理想的翻譯應該是︰


  • 原文︰私の趣味は映画を見ることです。
  • 譯文︰我的興趣是看電影。

相比之下,這個表達就更切合中文應有的表達手法。滿以為翻譯了原文的「こと」成為「這回事」可以提高譯文質數,怎料其實只是畫蛇添足,適得其反。

既然一字一句地翻譯不能稱為好的翻譯,哪麼究竟有甚麼原則可以評定翻譯的好壞?就讓我們先從嚴復提出的「信、達、雅」開始談起。


嚴復和他提出的翻譯原則「信、達、雅」

嚴復是清末民初的一位翻譯家。他自少學習西方知識,也到過英國留學,接觸過不少西方列強的政經思想。為了推動積弱的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嚴復譯介了西方的政經鉅著,對當時的中國帶來重大的思想衝擊。

他在自己翻譯的著作「天演論」中,首次提出至今依然廣為流傳的三個翻譯原則「信、達、雅」。

「信」就是要忠於原文,不能扭曲作者的原意,是三個翻譯原則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忠於原文,那是最差勁的。以上面的例子為例,假若把原文翻譯成「我的興趣是拍電影。」往後譯得多順暢也是徒然,是個極差的翻譯。

「達」就是把原文意思傳達給讀者,不需拘泥原文形式,而是要求譯文通順明白,能讓讀者容易了解原作者的心意。

上面的譯文中加入「こと」的翻譯就是違背了「達」這個原則,過於拘泥原文表達手法,忘記中文應有的表達形式,令文章表現做作不自然,影響讀者理解及閱讀下去的興趣。儘管重要性稍次於「信」,但仍然是個相當重要的原則。

「雅」就是要用詞優雅,有文采,令譯文升格。

在「雅」這一原則上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有人認為,假使原文表現低俗或偏向業務性,把譯文寫得優雅反而不太合適,容易讓讀者對作者產生誤解。

不過,嚴復提出「雅」這個翻譯原則其實是有其自身的客觀目的的。嚴復翻譯的著作都是些政經鉅著,目標讀者都是朝中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士大夫。同時間,西方學說在當時的中國被視為旁門左道,假若不把譯文寫得優雅,很難獲得飽讀詩書的士大夫認同。所以當我們評價「雅」這個翻譯原則時,還是應當先理解嚴復當初把這原則提出的原因。

「信、達、雅」就說到這裡。下次再繼續跟大家分享其他先賢提出的翻譯原則。







快速連結

上一篇︰寫作緣起
下一篇︰怎樣才算好的翻譯?(下)「神似」與「化境」

日漢翻譯技法分享 目錄
日本小說翻譯室 文章目錄
日本小說翻譯室 Facebook 專頁

延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