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十夜】第六夜 夏目漱石 |傳統文化的傳承
![]() |
東大寺南大門的仁王像是佛像彫刻師運慶的作品 |
今天發佈夏目漱石【夢十夜】的第六夜。
從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為了趕上西方列強,進行了激進的西方式改革,傳統文化因此受到莫大衝擊。
這一夜中,夏目漱石說出他對文化傳承的見解。
以下是第六夜的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本部分1293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作品︰ 【夢十夜】第六夜
作者︰ 夏目漱石
翻譯︰ 小說熊 (日本小說翻譯室)
原文︰ 青空文庫【夢十夜】
第六夜
因聽聞運慶正在護國寺山門雕刻仁王像,我便漫步前往一看。抵達時,早已有大批人群聚集,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山門前約十米處矗立著一棵高大的赤松,樹幹斜斜地向著遙遠的青空伸展,山門的門簷隱沒於松蔭之下。赤松綠色的葉子與山門的朱漆相映成趣,景致美不勝收。赤松生長得恰到好處,斜斜地生長到山門左側,沒有遮掩山門,卻伸展到寬闊的門簷之上,散發著某種鎌倉時代的古典氣息。
然而,觀看的人群跟我都是明治時代的人。人群當中,最多是車伕,看來是因為等待客人太無聊,於是駐足觀看。
「哇!好大的雕像!」有人這樣說。
「雕刻這種雕像要比雕刻人像困難得多!」也有人這樣說。
「啊!這是仁王像。想不到現在還有人雕刻仁王像!我還以為仁王像都是古時所雕刻的。」一個男人這樣說。
「無論怎樣,仁王就是強捍。從古以來,要說誰人最強,可沒有人能與仁王相比,就是日本武尊也不能。」一個男人這樣說。這男人束起衣衫後幅,沒戴帽子,看來沒受過多少教育。
運慶完全沒有因為圍觀者在評論而稍稍停下。他頭也沒回,不停拿著鑿子敲鑿。他身在高處,在仁王像的臉旁不停敲鑿。
運慶頭上戴著一頂貌似烏帽的小帽,身穿樸素外袍,寬闊的衣袖綁在身後。他的外表充滿古典氣息,跟身邊不停說話的圍觀者顯得格格不入。我心想為何運慶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疑惑地站在一旁繼續觀看。
然而,運慶看來並不覺有任何異樣,只見他不停努力敲鑿。這時一名仰首上望的青年男子把頭一轉,向著我讚賞運慶:「不愧是運慶!眼中完全看不到我們這些圍觀者,態度猶如在說天下就唯有仁王跟他。這份氣度確實令人折服。」
我覺得這話蠻有意思,於是望了青年一眼,青年立刻向我補上一句:「看他運用鑿子的手法,真是靈巧得如入化境。」
運慶剛好把鑿子向横彫鑿了仁王像那雙一寸寬的粗眉,又再把鑿子打竪敲鑿起來,沒一會又斜斜的由上而下地敲,在堅實的木頭上削出一道木痕,厚厚的木屑隨著敲打聲飛落,木頭上赫然呈現出憤怒地鼓起的鼻翼。他的刀法俐落,沒有半點拖泥帶水。
「看似漫不經意的刀法,卻隨心所欲地雕鑿出想要的眉毛鼻翼,真厲害!」我感到非常佩服,自言自語地說。聽我一說,剛才那個青年立即說:「老兄此言差矣,那眉毛鼻翼可不是雕鑿出來。那眉毛鼻翼其實早已埋在木塊中,師傅只是用鑿和槌子挖它們出來。就像我們從泥土中把石頭挖出來一樣,當然是絲毫不差。」
那時我想彫刻難道就是這麽回事,如果是真的,那麼任誰都能彫刻。於是我突然想試試彫刻仁王像,所以不再湊熱鬧,趕緊回家。
我從工具箱拿出鑿子和鐵槌走到後園,看見地上堆放著大堆大小適中的木塊,那些木塊是先前一場暴風所吹倒的橡樹,被工人砍成這樣作薪柴之用的。
我選了最大的木塊,一鼓作氣地敲鑿起來。但不幸的是,找不到仁王的踪影。我再挖掘第二塊,還是運氣不好,仍然沒能挖掘出來。挖掘到第三塊時仍然看不見仁王。我試著把堆起的木塊一塊接一塊地敲鑿,但卻始終找不到仁王的身影。
我最終明白,明治時代的樹木根本沒有藏著仁王。這也解釋了運慶為何仍然活到今天。
第六夜完
「文化」這個詞語很抽象,有時也不太好說明。儘管不容易說明,卻牢牢地植根在每人心中。當它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都可以不加思索,毫不含糊地說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文化就是這樣理所當然的一回事。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以往深植在我們心中的文化也一個接一個地變得不合時宜,為世人所厭棄。假若今天我們沒有把這些式微的文化承傳下去,當我們這一代的人通通死去以後,這些文化就會從世上徹底消失。
人的離世令我們感到唏噓,傳統文化的消失也同樣令我們感到婉惜。假若要讓傳統文化獲得真正承傳,而不單只是流於形式化的模仿,或許這世上還需要有更多「活到今天的運慶」,可以無視潮流,誠心誠意地把傳統文化承傳下去的人。
快速連結
【夢十夜】第一夜
【夢十夜】第二夜
【夢十夜】第三夜
【夢十夜】第四夜
【夢十夜】第五夜
【夢十夜】第六夜
【夢十夜】第七夜
【夢十夜】第八夜
【夢十夜】第九夜
【夢十夜】第十夜
夏目漱石 其他作品
日本小說翻譯室 文章目錄
日本小說翻譯室 Facebook 專頁
以下是第六夜的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本部分1293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作品︰ 【夢十夜】第六夜
作者︰ 夏目漱石
翻譯︰ 小說熊 (日本小說翻譯室)
原文︰ 青空文庫【夢十夜】
第六夜
因聽聞運慶正在護國寺山門雕刻仁王像,我便漫步前往一看。抵達時,早已有大批人群聚集,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山門前約十米處矗立著一棵高大的赤松,樹幹斜斜地向著遙遠的青空伸展,山門的門簷隱沒於松蔭之下。赤松綠色的葉子與山門的朱漆相映成趣,景致美不勝收。赤松生長得恰到好處,斜斜地生長到山門左側,沒有遮掩山門,卻伸展到寬闊的門簷之上,散發著某種鎌倉時代的古典氣息。
然而,觀看的人群跟我都是明治時代的人。人群當中,最多是車伕,看來是因為等待客人太無聊,於是駐足觀看。
「哇!好大的雕像!」有人這樣說。
「雕刻這種雕像要比雕刻人像困難得多!」也有人這樣說。
「啊!這是仁王像。想不到現在還有人雕刻仁王像!我還以為仁王像都是古時所雕刻的。」一個男人這樣說。
「無論怎樣,仁王就是強捍。從古以來,要說誰人最強,可沒有人能與仁王相比,就是日本武尊也不能。」一個男人這樣說。這男人束起衣衫後幅,沒戴帽子,看來沒受過多少教育。
運慶完全沒有因為圍觀者在評論而稍稍停下。他頭也沒回,不停拿著鑿子敲鑿。他身在高處,在仁王像的臉旁不停敲鑿。
運慶頭上戴著一頂貌似烏帽的小帽,身穿樸素外袍,寬闊的衣袖綁在身後。他的外表充滿古典氣息,跟身邊不停說話的圍觀者顯得格格不入。我心想為何運慶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疑惑地站在一旁繼續觀看。
然而,運慶看來並不覺有任何異樣,只見他不停努力敲鑿。這時一名仰首上望的青年男子把頭一轉,向著我讚賞運慶:「不愧是運慶!眼中完全看不到我們這些圍觀者,態度猶如在說天下就唯有仁王跟他。這份氣度確實令人折服。」
我覺得這話蠻有意思,於是望了青年一眼,青年立刻向我補上一句:「看他運用鑿子的手法,真是靈巧得如入化境。」
運慶剛好把鑿子向横彫鑿了仁王像那雙一寸寬的粗眉,又再把鑿子打竪敲鑿起來,沒一會又斜斜的由上而下地敲,在堅實的木頭上削出一道木痕,厚厚的木屑隨著敲打聲飛落,木頭上赫然呈現出憤怒地鼓起的鼻翼。他的刀法俐落,沒有半點拖泥帶水。
「看似漫不經意的刀法,卻隨心所欲地雕鑿出想要的眉毛鼻翼,真厲害!」我感到非常佩服,自言自語地說。聽我一說,剛才那個青年立即說:「老兄此言差矣,那眉毛鼻翼可不是雕鑿出來。那眉毛鼻翼其實早已埋在木塊中,師傅只是用鑿和槌子挖它們出來。就像我們從泥土中把石頭挖出來一樣,當然是絲毫不差。」
那時我想彫刻難道就是這麽回事,如果是真的,那麼任誰都能彫刻。於是我突然想試試彫刻仁王像,所以不再湊熱鬧,趕緊回家。
我從工具箱拿出鑿子和鐵槌走到後園,看見地上堆放著大堆大小適中的木塊,那些木塊是先前一場暴風所吹倒的橡樹,被工人砍成這樣作薪柴之用的。
我選了最大的木塊,一鼓作氣地敲鑿起來。但不幸的是,找不到仁王的踪影。我再挖掘第二塊,還是運氣不好,仍然沒能挖掘出來。挖掘到第三塊時仍然看不見仁王。我試著把堆起的木塊一塊接一塊地敲鑿,但卻始終找不到仁王的身影。
我最終明白,明治時代的樹木根本沒有藏著仁王。這也解釋了運慶為何仍然活到今天。
第六夜完
「文化」這個詞語很抽象,有時也不太好說明。儘管不容易說明,卻牢牢地植根在每人心中。當它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都可以不加思索,毫不含糊地說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文化就是這樣理所當然的一回事。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以往深植在我們心中的文化也一個接一個地變得不合時宜,為世人所厭棄。假若今天我們沒有把這些式微的文化承傳下去,當我們這一代的人通通死去以後,這些文化就會從世上徹底消失。
人的離世令我們感到唏噓,傳統文化的消失也同樣令我們感到婉惜。假若要讓傳統文化獲得真正承傳,而不單只是流於形式化的模仿,或許這世上還需要有更多「活到今天的運慶」,可以無視潮流,誠心誠意地把傳統文化承傳下去的人。
快速連結
【夢十夜】第一夜
【夢十夜】第二夜
【夢十夜】第三夜
【夢十夜】第四夜
【夢十夜】第五夜
【夢十夜】第六夜
【夢十夜】第七夜
【夢十夜】第八夜
【夢十夜】第九夜
【夢十夜】第十夜
夏目漱石 其他作品
日本小說翻譯室 文章目錄
日本小說翻譯室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