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十夜】第六夜 夏目漱石 |傳統文化的傳承

東大寺南大門的仁王像是佛像彫刻師運慶的作品

今天發佈夏目漱石【夢十夜】的第六夜。

從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為了趕上西方列強,不斷進行西方式改革,傳統文化亦因此而受到莫大的衝擊。在這一夜中,夏目漱石說出了他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見解。

以下是第六夜的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本部分1293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作品︰ 【夢十夜】第六夜
作者︰ 夏目漱石
翻譯︰ 小說熊 (日本小說翻譯室)
原文︰ 青空文庫【夢十夜】


第六夜

因為聽說運慶正在護國寺的山門雕刻仁王像,於是我漫步前往一看。當我到達時,早已聚集了大批人群,七嘴八舌地議論不休。

山門前方大約十米的地方有一棵大赤松,它的樹幹向著遙遠青空斜斜生長,山門的門簷隱沒在它的樹蔭之下。赤松的綠葉與山門上的朱漆相映成趣,美不勝收。赤松也生長得恰到好處,在山門的左方斜斜生長,沒有遮掩山門,直接延伸至寬闊門簷的簷上,散發出某種鎌倉時代的古典氣息。

然而,觀看的人群跟我一樣都是明治時代的人。人群當中,最多的是車伕,看來必定是因為等待客人太無聊,於是駐足觀看。

「哇!好大的雕像啊!」有人這樣說。

「雕刻這雕像要比雕刻人像困難得多啊!」也有人這樣說。

「啊!是仁王像來的。想不到現時還有人雕刻仁王像!我還以為仁王像都是古時的雕刻。」一個男人這樣說。

「無論怎說,仁王就是強捍。從古以來,要說誰人最強,可沒有人能與仁王相比,就是日本武尊也不能。」一個男人這樣說。這男人束起衣衫後幅,沒戴帽子,看來沒有受過多少教育。

運慶完全沒有因為圍觀者在評論而稍稍停下。他頭也沒回,只是不停拿著鑿子敲鑿。他身在高處,在仁王像的臉旁不停敲鑿。

運慶頭上戴著一頂類似烏帽的小帽,身穿樸素外袍,外袍寬闊的衣袖綁在身後。他的外表很有古風情懷,跟身邊喋喋不休的圍觀者全不搭配。我暗忖為何運慶到了今天仍然活在世上,不解地站在一旁觀看。

然而,運慶看來卻不覺有任何異樣,只是不停努力敲鑿。這時一名仰首上望的青年男子把頭一轉,向我讚賞運慶說道:「真不愧是運慶!眼中完全沒有我們這群圍觀者的存在,他的態度猶如在說天下英雄就唯有仁王跟他二人。這份氣度確實叫人折服。」

我覺得這話蠻有意思,於是望了青年一眼,青年男子也立刻向我補上一句:「看他運用鑿子的手法,真是靈巧得如入化境。」

運慶剛好把鑿子向横彫鑿了仁王像那雙一寸寬的粗眉,又再把鑿子打竪敲鑿起來,沒一會又斜斜的由上而下地敲,在堅實的木頭上削出一道木痕,厚厚的木屑隨著敲打聲飛落,木頭上赫然浮現出憤怒地鼓起的鼻翼。他的刀法俐落,沒有半絲拖泥帶水。

「看來漫不經意的刀法,卻能隨心所欲地雕鑿出想要的眉毛鼻翼,真厲害!」我感到非常佩服,自言自語地說起來。聽我一說,剛才那個青年男子立即說:「老兄此言差矣,那眉毛鼻翼可不是雕鑿出來的。那眉毛鼻翼其實早已埋在木塊之中,師傅只是用鑿和槌子挖掘它們出來而已。就像我們從泥土中把石頭挖掘出來一樣,當然就是絲毫不差。」

那時我想彫刻難道就是這麽回事,如果是真的,那麼任誰都能夠彫刻了。於是我突然也想試試彫刻一個仁王像,所以就不再湊熱鬧,趕緊回家去了。

我從工具箱中拿出鑿子和鐵槌走到後園,看見地上堆放了大堆大小剛好的木塊,那些木塊是因為先前一場暴風吹倒了橡樹,於是伐木工人把它砍成這樣來作薪柴的。

我選了最大的一塊木塊,一鼓作氣地試著敲鑿起來。但不幸的是,找不到仁王的踪影。我再挖掘第二塊,但還是運氣不好,仍然沒能挖掘出來。挖掘到第三塊時仍然看不見仁王。我試著把堆起的木塊一塊接一塊地敲鑿,但始終還是沒有仁王的身影。

最後我終於明白,明治時代的樹木根本沒有藏著仁王。這也解釋了為何運慶仍然活到今天。


第六夜完

「文化」這個詞語很抽象,有時也不太好說明。儘管不容易說明,卻牢牢地植根在每人心中。當它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都可以不加思索,毫不含糊地說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文化就是這樣理所當然的一回事。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以往深植在我們心中的文化也一個接一個地變得不合時宜,為世人所厭棄。假若今天我們沒有把這些式微的文化承傳下去,當我們這一代的人通通死去以後,這些文化就會從世上徹底消失。

人的離世令我們感到唏噓,傳統文化的消失也同樣令我們感到婉惜。假若要讓傳統文化獲得真正承傳,而不單只是流於形式化的模仿,或許這世上還需要有更多「活到今天的運慶」,可以無視潮流,誠心誠意地把傳統文化承傳下去的人。


快速連結
【夢十夜】第一夜
【夢十夜】第二夜
【夢十夜】第三夜
【夢十夜】第四夜
【夢十夜】第五夜
【夢十夜】第六夜
【夢十夜】第七夜
【夢十夜】第八夜
【夢十夜】第九夜
【夢十夜】第十夜

夏目漱石 其他作品
日本小說翻譯室 文章目錄
日本小說翻譯室 Facebook 專頁

延伸連結